中美关系的心理学分析
作者:鲍盛刚
2023-07-29
中国是美国的威胁还是机遇?这是中美关系的首要问题。如果认为中国是威胁,那么中国就会是威胁,因为显然人的认知决定人的行为,由此中美关系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所谓“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中美注定一战”等等,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反之,如果认为中国是机遇,那么自然中美关系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对于美国来讲中国既是威胁,又是机遇,或者说在美国一部分人认为是威胁,一部分人认为是机遇,由此结果是美国至今没有找到与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法。
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白邦瑞在其《百年马拉松—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秘密战略》一书中认为,“在过去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忽悠美国领导人和政府中的分析人士与决策者,让他们错误地评估中国为一个值得美国支持的良性强权”。而中国“战略欺骗”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从美国手中夺取全球政治经济主导权。但是,事实上美国难道不也是在忽悠中国吗?所谓“中国威胁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中美注定一战”等等,现在看来都是美国的舆论工具,实际上是在忽悠中国,忽悠世界,目的就是试图以此引发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与冲突,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如果中国针锋相对,自然是正中美国下怀,陷入美国的圈套。反之,如果中国采取非对称战略,选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则不仅可以避免冲突与对抗,而且由此将由战略被动,走向战略主动。对此就如美国政治评论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其《后美国世界》一书中对于中美关系曾经分析的那样:美国深谙对付传统的军事与政治崛起之道,因为美国有一整套思想观念和手段,如军备,援助和联盟体系,使它足以对付这种崛起。如果中国到处侵略扩张,既让邻国怒不可遏又令世界恐慌不安。那么美国就可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如果中国继续执行现有的非对称战略,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国继续慢慢地拓展对外经济联系,恪守低调而温和的行事风格,只寻求扩大在世界上的分量,增加友谊与影响力,美国该怎么办?如果中国一点点地消磨美国的耐心和意志,逐步在亚洲使美国边缘化,美国该怎么办?由此等等,对美国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仅从来没有遇到过,而且还没有做好准备。
再有从世界来看,所谓“中国威胁论”等等,也是美国一家之言和一厢情愿,因为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新加坡前外交官、《亚洲21世纪》一书的作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就曾经指出,美国与西方在讨论时常常忘记,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亚洲。2000年,日本的经济规模约为东南亚的八倍。大约三年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济规模预计将与日本相同。如今,中国和东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关系:近1万亿美元。而东盟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开放活跃的贸易,特别是与中国的贸易。另外,作为美国的盟友,欧盟对华政策的风向也在发生转变。根据英国媒体报道,在最近举办的欧盟定期峰会上,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将统一确定与美国有区别的对华立场。也就是说,欧盟拒绝全面跟随美国针对中国。按照欧盟的说法,欧盟的对华政策跟美国是不相同的,欧盟将会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对华政策。在一些欧盟成员国看来,中欧在制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双方存在利益交叉点,可以在追求发展行稳致远的关系上展开合作。
除此之外,即使在美国,中国到底是威胁还是机遇,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拜登政府不断鼓噪“脱钩断链”,甚至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所谓“友岸外包”等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威逼利诱制造企业回流。但是与此不同的是,美国企业恰恰相反,认为中国是机遇,去中国化就等于去机遇,去利润,去发展。美国芯片制造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市场不可代替。”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环顾世界,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务实的政府、高效的施工、丰富的人才储备、快速又便宜的物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中国是“世界市场”,有着超过120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14亿多消费者,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中国也是“世界工厂”,拥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最健全的工业体系,连续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分析到,当个人身处群体中,其心理与孤立状态时是绝不相同的,这是因为群体不可能等同于组成群体的个人。群体非常乐于接受幻觉,幻觉一旦为群体接受,立即会上升至真理的权威地位。所以,真正统治世界的实际上是心理学,因为谁控制了心理学,谁就控制了人类的行为;谁控制了人类的行为,谁就控制了世界。而统治艺术的一大基石,即能够创造集体情感与普遍观念,并予以维持。在今日,尽管再没有任何一位独裁者强大到能够对抗公共舆论,但是公共舆论是容易被创造的。不难看出,目前中美博弈,不仅包括经济与政治军事,而且更是一种心理博弈和一场舆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