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中美关系的分道扬镳

作者:鲍盛刚

2022-12-02

中美关系将如何变化?对此显然有不同的选择。中国依然主张在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而美国认为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中美必有一战,这也就是美国为何围堵中国,不断在台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的原因。但是,除此之外,中美关系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分道扬镳,各走各的。

30多年前冷战结束,西方主流观点认为国际政治发生了一场根本的转变,合作而不是安全竞争成为界定大国关系特征的词汇。他们信心满满地认为全球化就等于民主化与市场化,而民主化与市场化就等于世界美国化与西方化,由此将达到历史的终结。但是,时至今日,这被认为是一个错误,因为全球化等于市场化与民主化,但是不等于世界美国化和西方化,相反一个不断市场化与民主化的世界等于去美国化与去西方化。那么,目前美国与西方国家去全球化等于去市场化,去民主化,等于去中国化,等于世界再美国化与西方化吗?同样,30多年前,新自由主义潮流风靡全球,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解释道:理由是“别无选择。”市场掌握全局,那些试图违背历史潮流的国家将会为它们的愚蠢付出代价。是经济,傻瓜。但是,30多年后,人们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为正是权力决定了权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除非施展权力和拥有权威的人允许,市场不可能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是政治,傻瓜。那么,到底谁是傻瓜呢? 美国著名政治评论家法德里·扎卡里亚在《后美国世界》一书中曾经这样分析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政治家和外交家一直以来都在整个世界奔波,推动其他国家开放他们的市场,实现政治运作的自由民主,并且拥抱贸易与技术,实行货币自由兑换,发展新产业,等等。可是,现在我们自己却变得越来越怀疑自己过去一直以来珍爱的东西,比如自由市场,贸易,移民和技术变化。正当世界开放的时候,美国却关上了自己的大门。由此“当历史学家撰写从现在开始往后的时代之时,他们可能注意到,在21世纪的早期阶段,美国成功地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推动世界的全球化。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可能也会写到,美国却在这个过程中忘记了将自己也变得全球化。”

对比美国,中国崛起及其世界影响力的基础无疑在于经济全球化,一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融入世界经济秩序,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由此在不经意间顺势而起。二是中国不仅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而且顺势而为,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其标志就是“一带一路”。英国地缘政治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曾经讲到“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将地球翻转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包含欧洲,亚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在内的陆半球,更重要的是,不列颠大致处于该半球最显眼的地方。”显而易见,地理大发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地理发现,更重要的是在于商业贸易与经济发展机遇的发现。与此对比,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令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历史学家贡德•弗兰克在其《白银资本》一书中写到,从航海大发现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即1400—1800年左右),是亚洲时代,确切地说,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洋,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而欧洲实际上仅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次要的和边缘的部分。但是,美洲的发现使欧洲获得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它们用美洲的白银以换取亚洲与中国的商品,美洲的金银首先使欧洲能够在亚洲经济列车上购买一张三等舱的车票,然后又能够包下一节车厢,最后才取代亚洲成为经济列车的火车头。同样,如果套用这句话,我们可以说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通过市场换资本与技术,通过廉价劳动力换投资,在美国与西方经济列车上购买了一张三等舱的车票,然后又包下一节车厢,目前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列车的火车头。

哈尔福德•麦金德曾经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时写到:英国人与德国人乘坐的是同一条线路上的两辆快车,可方向却正好相反。十有八九,从1908年左右起,这两辆快车相撞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而到了后来,甚至于连刹车都来不及了。英国这位司机率先出发,却开得漫不经心,毫不理会信号。而德国那位司机却故意加固了自己的火车,以便经得起撞击,并且还在最后一刻打开了节流阀。与此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目前中美则是象两辆行驶在不同轨道上的列车,而且方向相反,美国那辆是开往20世纪,中国那辆开往21世纪。面对全球化,前者选择逆势而动,贸易保护主义,闭关自守,以邻为壑。后者则选择顺势而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政治全球化与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可以说两种选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念,两种不同的世界秩序。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