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悖论

作者:鲍盛刚

2022-06-15

作者:鲍盛刚,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及国际政治硕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就职于在加拿大海外集团。

已故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曾经写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是,人类社会正同时朝着更加融合和更加分散的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不同社会之间的差异在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地理上的邻近性不仅没有促进相互融合,而且导致了相互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是由有关全球性拥挤现象的一种新观念所引起的。可以说目前中美关系的变化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悖论的最典型表现。

30多年前,美国与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与推动者,而产业转移被认为是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显然,在这条微笑曲线中,微笑的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控制了两头,由此控制了利润,而至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实际上是为它们打工而已。所以,当时美国与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于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不屑一顾。但是,30多年后,“微笑曲线”突然变成了“哭泣曲线”,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掏空了他们的制造业,是中国剥削了他们。中国“吃亏”变成了美国“吃亏”,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企业是中美贸易的最大赢家,他们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对他们来讲中国是机遇,绝对不是威胁。但是,问题是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并没有惠及美国社会,相反是以牺牲美国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一方面由于将产业外包或者转移到中国,导致美国自身产业的空洞化,就业机会的流失,中产阶级的贫困化。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外包与转移到中国,然后又将产品运回美国销售,尽管产品价格是降低了,这有利于消费者,但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却上升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美国变成了能源与农产品出口国,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加速了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

目前,美国认为过去30年美国对华选择接触政策是一种错误,因为它不仅没有通过市场化改变中国,而且它导致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产业与财富转移,改变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产业链体系。那么,同样目前美国选择遏制与脱钩对华政策也未必是一种正确,或者说它将倒逼美国企业回流,从而使美国再次强大。相反事实上它将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由此降低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或者说有可能倒逼美国资本与产业加速流向中国,从而使美国更加衰退。所以有学者认为美国过去是要钱不要命,现在是要命不要钱,但是没有钱,又如何保命呢?继续对华接触政策无异于等死,而选择遏制与脱钩政策又无异于找死。可以说这就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难。

30多年前,新自由主义潮流风靡全球,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解释道:理由是“别无选择。”市场掌握全局,那些试图违背历史潮流的国家将会为它们的愚蠢付出代价。是经济,傻瓜。但是,30多年后,人们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因为正是权力决定了权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除非施展权力和拥有权威的人允许,市场不可能在政治经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是政治,傻瓜。那么,到底是国家决定市场,还是市场决定国家呢?显然,如果说经济学家致命的自负是否认政府与权力的作用,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政治家致命的自负往往是无视市场的规律。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