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故事·耶稣堂弄》
作者:鲍学谦
2022-06-10
【编者按: 《杭州的故事》是由杭州图书馆、杭州电视台综合·生活频道金秋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系列专题片,它以《杭州的民间故事》、《杭州的传说》以及出版不久的《杭州街巷》这三本书为蓝本创作,共15集,是杭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和见证。该片2009年日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第三届“纪录·中国”评比,获铜奖。该片其中一集叫“耶稣堂弄”,详细介绍了司徒雷登的生平及他与杭州的关系。这一集的剧本作者鲍学谦看到本站发布的《别不了的司徒雷登》后授权本站发表他撰写的剧本。特此鸣谢。】
1. 片头(单独撰稿。)
2. 耶稣堂弄街(甲)
“耶稣堂弄”铭牌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流行音乐起。)
女中音(画外):这里在宋朝的时候,有一座福兴寺,因而得名福兴寺巷。如今福兴寺早已踪迹全无,却有了一座敬奉耶稣的教堂,因此改名为耶稣堂弄。
镜头摇向弄口的“天水堂”。
女中音(画外):这就是杭州最早的基督教堂。最初,是由美国南长老会来华的传教士胡思登和郝理美夫妻在1874年建造的,叫胡郝礼拜堂。1875年,另一位美国南长老会的传教士约翰·司徒重建、扩展了它,命名为天水堂,并且担任了主持。
3. 天水堂内
这里正在整修,一片生机勃勃。
(赞美诗声悠扬而起。)
牧师介绍天水堂的危房整修和宗教活动。
4. 基督教礼拜场面
牧师传道的优雅身姿。
信徒唱赞美诗的专注神情。
女中音(画外):约翰·司徒还在天水堂的后面建造了自己的住宅楼和男女学堂,形
成一片占地八十亩的建筑群。
5. 司徒雷登故居外景
在一片现代建筑包围下的一座老式建筑,虽经粉刷,却难掩破败。
女中音(画外):现在,男女学堂早已在历史烟尘中消失了,八十亩地的建筑群也只剩
下了这一座小楼。
镜头向司徒雷登故居一步一步地逼近。
女中音(画外):这座小楼能够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约翰·司徒夫妻于1876年6月24日在这里生下了一个中国与美国外交史上的名人-–司徒雷登。
镜头推向“司徒雷登故居”的铭牌。
6. 深蓝色空间
司徒雷登的“标准照”从小到大,直至满屏。
(怀旧的蓝调音乐起。)
女中音(画外):司徒雷登,一个杭州话说得比英语还要好的美国人,参加过杭州育英书院的建立;创办了燕京大学,担任了校长;抗战时,还坐过日军的监牢;胜利后,得到过国民政府的褒奖;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7. 司徒雷登故居内(甲)
圣母与基督的画像赫然在目。
故居讲解员带领着参观的人群缓缓走过。
8. 司徒雷登故居内(乙)
少年司徒雷登与其父母的照片前。
讲解员介绍司徒雷登小时候在杭州的生活。
杭州的老照片在少年司徒雷登的照片前,一一叠化。
讲解员:……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在杭州长大,说得一口地道的杭州话……
参观者听得津津有味。
讲解员:……11岁时他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被同学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此后,他受到“学生志愿赴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立志传教,就学习了神学。1904年,他携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的美国南长老会的传教士……
9. 皮市巷和大塔巷相交处
人来人往,市声甚嚣。
(流行音乐起。)
女中音(画外):司徒雷登回到杭州后不久,就参加了育英书院的建立。这里就是育英书院最初的地址。此后,育英书院搬到了钱塘江畔六和塔的西侧。
10. 六和塔西侧
钱塘江浩荡而去,六和塔巍然临风。
(教会音乐起。)
女中音(画外):育英书院的定名就是在这里。此后,又改名之江大学,成为美国北长老会和南长老会在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进入了中国十三所基督教大学的行列,为在我国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杭州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画面一一叠化。
教育史专家介绍之江大学对后来浙江、杭州高能教育发展的影响。
11. 司徒雷登故居内(丙)
燕京大学的历史照片前。
(民国时的校园音乐起。)
女中音(画外):1908年,司徒雷登赴南京任金陵神学院的《新约》教授;1919年春﹐他又北上北京创办燕京大学﹐并被选为燕京大学的校长。
教育史专家介绍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出任校长,提倡学术自由等情况。
12. 黑色空间
(枪炮声起。)
“九·一八”事变的种种画面一一叠现。
女中音(画外):“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太平洋战争的种种画面一一叠现。
女中音(画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为拒绝与日军合作,被关进集中营,直到日本投降后才获得释放,重新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教务长。
13. 司徒雷登故居内(丁)
国民党名人题字和民国政府给司徒雷登的嘉奖令历历在目。
(民国庆典音乐起。)
民国史专家介绍司徒雷登在中国民国时期的声望。
14. 司徒雷登故居内(戊)
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的照片前。
女中音(画外):1946年7月11日,在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内,司徒雷登出任了美国驻华大使,直到1949年8月被召回。
中美关系史专家介绍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中国大使的情况。
15. 红色空间
(《国歌》响起。)
一本《毛泽东选集》被打开。
《别了,司徒雷登》赫然在目。
女中音(画外):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使他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及当时美国政策在华失败的象征。
中美关系史专家介绍当时的美中关系。
16. 九里松外围
绿波如海,松涛阵阵。
(不无哀伤的古乐响起。)
司徒雷登1946年回杭州九里松扫墓的照片叠现。
女中音(画外):1946年10月,司徒雷登曾经来杭州参加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复会典礼,并且祭扫了他父母在九里松的墓地。国民政府杭州市参议会还授予他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
17. 九里松林中
绿叶遮天,阳光点点。
女中音(画外):然而,时至今日,司徒雷登父母的坟墓已经找不到了,尘归尘,土归土,似乎已经回归了混沌中的生命起点。
18. 半山安贤园
司徒雷登的墓地鲜花灿烂。
(《美丽的阿美利坚》音乐起。)
女中音(画外):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华盛顿病逝。生前,他希望能够将骨灰送到中国,埋葬在燕京大学校园内,然而,到了2008年11月17日,他的骨灰却被安葬在了杭州半山的安贤园中。
中美关系史专家介绍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杭州的情况。
19. 耶稣堂弄(乙)
司徒雷登的胸像在夕阳下闪烁。
他的表情显得沉稳、冷静,带着胸怀宽广的包容。
女中音(画外):有历史学家认为,在二十世纪中,没有哪个美国人像司徒雷登一样,长期、全面地卷入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司徒雷登的各种照片一一在他的胸像前掠过。
女中音(画外):司徒雷登本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更甚于中国人的美国人。
司徒雷登塑像的双眼特写。
女中音(画外):返顾新中国成立之后,中美关系从完全敌对到今天的利害关系相互交错、深层渗透,回望这双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充满温情,又不无睿智的眼睛,我们能看到历史给我们的某些教训和有益的启迪吗?!
20. 航拍的杭州市画面
(流行音乐起。)
叠现职员表。
推出字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