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远:盾牌,剑,抑或象征?解读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性威慑

 吴志远:盾牌,剑,抑或象征?解读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性威慑

编者按: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威慑及其相关力量备受关注。为加深对这一关键议题的理解,“中美印象”特别翻译了吴志远博士的评论文章“盾牌,剑,抑或象征?解读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性威慑”(Shield, Sword, or Symbol: Analyzing Xi Jinping’s “Strategic Deterrence”)。该文章于2024年3月7日首发于美国智库布鲁金学会。吴志远博士(Dr. Joel Wuthnow)是美国国防大学中国军事事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译者徐宇深为卡特中心“中美印象”网站特约撰稿人。请点击文中链接,以了解更多背景知识与重要研究成果。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二十大上提出“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引发外界关注。这一表述让人联想到中国当时已初露端倪的大规模核力量建设。同时,也让人想到不到一年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召集“战略威慑力量”以阻止北约介入乌克兰局势,而当时亦有传闻称中国可能对台采取军事行动。这并非随口之言。早在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中国共产党便号召解放军“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然而,中国领导人及其他官员均未对这一表述作进一步阐释。那么,中国领导人的意图是什么?从中又能窥见中国威慑战略的哪些考量?

根据解放军在二十大前后的相关讨论,这一表述可能有三种解读:

第一,这一表述可能针对中国领导层所认为日益具有攻击性的美国,旨在强调增强威慑能力以应对外部威胁;第二,这一表述可能更侧重于“定向施压”,即通过多种军事手段塑造对中国有利的地区安全环境,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威慑”;第三,这可能是对火箭军更高地位和资源投入的支持,凸显其作为中国核武库“核心力量”的作用。尽管无法确认哪种解释更接近事实,但每一种解读都反映了解放军在打造和运用更具威慑力的力量时所面临的关键议题。

盾牌:回应美国威胁

第一种解读认为,“战略威慑力量体系”是对美国战略力量升级及中国对美干预台湾问题担忧的回应。中国学者的部分讨论将“战略威慑”视为维持核大国之间战略平衡的关键手段。早在2002年,时任中国领导人就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建立“战略威慑体系”(译者注:参见《江泽民文选 第三卷》第597页)的要求,并指出:

战略威慑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军事斗争的重要特征。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均将核武器作为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美国形成了包括核与非核打击系统、主动与被动防御系统及国防基础设施在内的“三位一体”战略威慑体系……我们要立足现实、着眼发展,逐步形成多手段结合的战略威慑体系。

解放军分析人士对核大国调整战略威慑的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解放军国防大学学者张岩梳理了“战略威慑”概念从二战结束到冷战后期的发展历程,并指出,自1990年代以来,信息威慑、太空威慑和网络威慑的作用日益突出,战略威慑理论逐步体系化。进入21世纪,解放军关注美国核与非核威慑能力的持续升级,包括反导系统、全球常规打击和反卫星武器。此外,学者们还对俄罗斯战略力量的变化进行了评估,尤其是远程高超音速武器的崛起。

中国战略家日益担忧,美国战略能力的提升,包括导弹防御系统的增强、退出《中导条约》及常规全球打击力量(Conventional global strike forces)的进步,可能消弱中国的核威慑力。这些变化也被认为是中国推动核武库扩充与多样化的重要动因。亨利克·海姆(Henrik Hiim)、傅泰林(M. Taylor Fravel)和谭大伟(Magnus Trøan)的研究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依据。

此外,其他讨论认为,升级战略威慑力量的需求不仅在于维持核力量的生存能力,还源于中国对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期日益敌对的美国对华政策的评估(译者注:美国在线刊物China Leadership Monitor刊载了一篇由吴志远博士和Elliot Ji合著的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战略家对“美国威胁论”的看法),尤其是在台海冲突中解放军可能需要增强威慑美军干预的能力。2022年,国防科技大学学者葛腾飞在中共中央党刊《人民论坛》发表文章(译者注:文章题为《打造强大的国家战略威慑体系》),将战略威慑描述为“在对抗霸权霸道霸凌行径的战略性军事斗争中具有最终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可以依靠的战略性军事力量”。他强调,“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不仅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牌”,更是向外部干涉势力发出的明确信号,表明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大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任何外部干涉都必然会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击,任何外部干涉都不会成功,也不可能成功。”

葛腾飞的分析紧随一系列关于俄罗斯战略力量的文章,这些文章探讨了俄罗斯战略能力在限制北约干预乌克兰中的作用。美国国防大学中国军事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孙飞(Phillip Saunders)和塔夫茨大学教授罗根(David Logan)认为,中国的核扩张通过对抗美国的核威胁提供“核盾”,这不仅有助于威慑常规干预,还可能为解放军在台海危机中争取更大的战术自主性。美国国防部秘书办公室撰写的《2023年中国军事力量报告》(2023 China Military Power Report)也持类似观点,认为“中国追求‘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可能是由于对美国威胁的感知以及对台湾问题的具体担忧所驱动”。

利剑:塑造安全环境

第二种解读认为,“战略威慑”是指中国在多领域综合运用力量,以塑造有利的安全环境。一些观点指出,“战略威慑”这一概念包含“威慑”(deterrence)与“胁迫”(compellence)的双重内涵,即既要“阻止对手的行动”,也要“促使对手采取特定行动”。这一解释源自美国经济学家兼外交政策学者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此外,中国军事战略的重要著作《战略学》将“战略威慑”归纳为五大工具:核威慑、太空威慑、信息威慑、常规威慑,以及“人民战争”(即动员民间资源)。这些手段不仅影响美国的决策,还能通过精准运用军事力量,影响其他区域竞争者的行动。

出版于2004年的《第二炮兵战役学》(属于机密书籍)以及其他解放军相关著作,描述了在危机情境中展示核力量的多种方式,例如提高核警戒级别或进行突击演习。2020版《战略学》进一步指出,通过展示先进武器、开展军事演习及发动信息攻击等方式,可以实施“战略胁迫”(Strategic coercion)。2022年,美国众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中国的应对行动生动诠释了这些策略。

此外,该书还提出“限制性军事行动”的概念,如干扰对方军事活动、威胁空海通道(Air and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s)安全等,这与近年来中国在南海、台海地区的行动高度一致。例如,中国海警船曾在仁爱礁(Second Thomas Shoal)附近封锁入口,引发与菲律宾的对峙。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2024年2月19日,一艘中国海警船在金门岛附近巡逻,并登检了一艘台湾游船。这些加强“战略威慑体系”的选项得益于中国常规空海力量的扩展,以及近年来在地区争端中更加冒险的策略。(译者注:最新一次中菲海上对峙发生于2024年6月17日,并得到和平解决。)

象征:提升火箭军地位

第三种解读认为,这一表述或主要强调火箭军的地位和资源投入。中国领导人2022年的讲话或通过“战略威慑”的表述,优先凸显对火箭军的关注和资源分配。这类似于他在2016年宣布将原第二炮兵升级为火箭军时,称其为“战略威慑核心力量”。他在讲话中多次提及火箭军的重要地位,例如称其为“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此外,火箭军内部还通过媒体报道进一步巩固了其战略地位。二十大后,火箭军内部对这一表述反响强烈。《解放军报》报道称,火箭军肩负起为国家提供“可靠有效威慑”的重任,并被誉为“国家宝藏”。2023年12月的训练报道将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与火箭军使命联系,强调通过“强有力的武器”实现“可靠有效的威慑”。这些言论进一步支撑了火箭军重金投入的合理性。

有趣的是,解放军其他部门也引用了领导人的讲话来强化自身定位。例如,广西和山东的军事动员部门在2023年的场合中提到,“国防动员是构建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的重要措施”。尽管中国领导人可能主要针对火箭军,但其他部门也借此提升了自身的重要性。

结语:更强“战略威慑力量体系”的影响

解读中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容易。解放军官方网站对“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体系”的诠释并未涉及“十四五规划”与战略威慑力量之间的关联:“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军事训练和战备,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创新军事战略方针,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构建强大战略威慑体系,提升新领域新质作战力量比例,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

尽管中国领导人在讲话中未详细阐释这一表述的具体含义,但上述三种解读为理解解放军的威慑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提供了重要视角。

作为“盾牌”,解放军正迅速扩充核与非核战略力量,旨在防范美国在台海危机中的干预。而这种能力的增强,也促使美国及其盟友加强自身的战略部署与反制手段。这一扩军计划可能会在反腐调查持续进行的背景下得以推进。美国国防部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部署1,000枚可用核弹头。与此同时,这些发展促使美国及其他国家优化自身战略能力,例如AUKUS(译者注:即 Australia – United Kingdom – United States 三边防务伙伴关系,是一个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组成的防务合作框架,旨在通过共享技术与资源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安全与战略合作)。

作为“利剑”,中国通过展示军事实力和采取区域行动,试图塑造对自身有利的安全环境。然而,这种“战略胁迫”也引发了区域内国家的反弹,并进一步加强了美国与印太盟友之间的合作。2024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中国军费预算增长7.2%,为扩展空海优势和维持现有行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与此同时,这也加剧了许多国家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并促使部分国家与美国协作升级自身军力。例如,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决定保留美军轮换驻扎,而马科斯政府则进一步扩大了美军的基地建设与访问权限

作为“象征”,火箭军成为战略威慑体系的核心力量,依靠现代化的核与常规系统获得了大量资源投入。然而,近期火箭军高层人事调整引发了外界对采购体系管理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关注。这些变化可能反映出对领导层专业性和装备可靠性的进一步审视,同时也为未来加强管理和优化资源分配提供了契机。

综上所述,中国在二十大上提出的“战略威慑”表述,展示了其在战略能力建设方面的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外部反制、地区反弹及内部治理等多重挑战。

相关文章推荐:

1. 美国国防大学国家战略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2. 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 全球冲突追踪器——南中国海
    通过翔实的数据与分析与交互式地图,该页面追踪并解析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现状与演变,为国际局势提供独到的视角。

3. 中国领导力洞察(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