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峰“失联”之后:中国学者和学生还能继续安全留美吗?

 王晓峰“失联”之后:中国学者和学生还能继续安全留美吗?

编者按:本文转发自《正义补丁2025年4月的特别新闻信》。这个特别新闻心得介绍说,“在中美对抗的阴影下,华人群体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从知名学者王晓峰‘失联’引发的学术界震动,到留学生因签证禁令面临身份危机,我们的这期特别新闻通讯为您深入剖析地缘政治如何撕裂普通人的生活,并带来关税战与贸易摩擦的最新动态。”点击这里查看美国《连线》杂志(Wired)对王晓峰案件得报道。点击这里查看报道“FBI突袭搜索印第安纳大学华裔教授王晓峰住宅”。

随着中美关系持续紧张,美国政治人物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在美华人学者和学生群体。2025年初,一系列事件接连爆发:印第安纳大学华人教授王晓峰住所遭FBI突袭,佛罗里达新学院解雇一名中国裔教授,共和党议员提出取消中国留学生签证的法案,并要求多所大学提交中国学生信息。

这些事件不仅让人回想起川普时期饱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更将国家间的博弈直接投射到普通民众身上。在川普第二任期初露端倪之际,华人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王晓峰案:从学术明星到调查漩涡

2025年3月28日,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校区的数据隐私与网络安全专家王晓峰(Xiaofeng Wang)和妻子、图书馆分析师马念莉(Nianli Ma)的平静生活被FBI的敲门声打破。据《连线》杂志报道,FBI突袭了他们在卡梅尔和布卢明顿的两处住宅。

同日,校方通过教务长拉胡尔·施里瓦斯塔夫(Rahul Shrivastav)的一封邮件解雇了他。随后,王晓峰和妻子失联,两人在该大学的员工从学校网站上消失。作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顶尖学者,王晓峰的“失联”震惊了学术界。

杰森·科弗特(Jason Covert)是代表王晓峰和他的妻子马念莉的律师之一,他告诉《连线》杂志和《南华早报》,王晓峰和马念莉目前都“安全”,两人都没有被捕。但他坦言,法律团队尚未获知任何具体指控,也未收到司法部搜查令的宣誓书副本。本新闻平台在美国政府“公众查阅法院电子记录”(Public Access To Court Electronic Records)系统中,也查不到两人最新信息。

根据现有报道,王晓峰被调查的原因,似乎只是疑似未充分披露自己从中国获得的研究资金。

印第安纳大学表示,2024年12月,校方询问王晓峰2017-2018年间在中国获得的一项拨款,据《连线》披露的一份未署名声明,校方怀疑他未向学校及联邦资助申请充分披露这笔资金。王晓峰解释了资金情况,但校方决定继续调查。

印第安纳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分会主席亚历克斯·坦福德(Alex Tanford)向《连线》透露,王晓峰曾联系过他,并表示自己被指控涉嫌研究不端行为,他想知道,该校是否有权封锁他的办公室和电脑,导致他正在进行的研究被打断。坦福德表示,他作为教职审查委员会成员为王教授提供了指导,他强调:“指控看似微不足道,只是有关他在拨款申请中未正确披露谁是首席研究员,在一篇文章中未完整列出合著者。”

王晓峰的离去将给印第安纳大学带来巨大的损失。他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他所在学院一位教授告诉《印第安纳学生日报》,王晓峰是“从研究角度来看的超级明星”。2022年,他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近300万美元资助,为印第安纳大学创立了分布式保密计算中心。从2003年到2024年,王晓峰发表了92篇计算机安全论文。在此期间,印第安纳大学在美国计算机安全机构中排名第8。这位教授说,随着王教授被解职,印第安纳大学的排名将大幅下降。

印第安纳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上过王晓峰的课程,他对学生日报说,王教授关心学生,在一个项目中,他并不在意结果是否够酷,设计是否创新,他关心的只是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

师生对学校解雇王晓峰的程序大为不满。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发表公开信,指控校方违反解雇政策,没有遵循正当程序。信中写道:“在没有任何解释的情况下,终止对王教授的任命,并突然从大学网站上删除他的个人资料,已经削弱了教师对本校行政程序的信任,损害了大学的声誉,尤其是在这个消息已经引起全球关注的情况下。”坦福德教授也表示,王教授的新工作机会“是下一学年的工作,不能成为解雇他的理由。”而且校方解雇终身教授是有一套既定政策和流程的。

4月1日,王晓峰所在学院的几名教师告诉《印第安纳学生日报》,校方缺乏沟通让他们感到恐慌,中国和华裔美国研究人员尤其如此。

今年3月,佛罗里达新学院(New College of Florida)还解雇了中国籍中文教授王凯文(Kevin Wang,音译),原因更加令人匪夷所思。根据《阳光海岸搜索》(Suncoast Searchlight)查阅的解雇信,该学院决定终止王的合同“并非基于任何不当行为,也不构成因故解雇或纪律处分”,而是援引了州法律 SB 846,该法律规定,未经理事会批准,学校“不得接受来自有关外国的任何学院或大学的任何赠款,也不得参与与这些学院或大学的任何协议”。根据该法,所谓的“有关国家”包括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委内瑞拉和叙利亚。

王凯文此前是中国某大学教授,2022年赴美后寻求政治庇护,他对《阳光海岸搜索》说:“我因批评习近平和中共的国内外政策而面临中共的政治打压,结果失去了教职,也失去了在中国教学、研究和表达的自由。我从未想到,在中国躲过中共迫害后,在美国的新学院会遇到如此令人痛心的经历。”

“中国行动计划”卷土重来

王晓峰的失踪让人很难不想到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该项目由美国司法部在2018年川普任期启动,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以防止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美国联邦调查局亦以该计划为由凭空捏造“中国学术间谍”,大兴冤案,比如首位被起诉的华裔学者陶丰,以及麻省理工教授陈刚等。2022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终止“中国行动计划”。如今,川普回归,针对中国学者的“中国行动计划”是否也会迅速死灰复燃?

留学生危机:签证禁令与信息围剿

3月中旬,共和党议员将矛头转向中国留学生,提出法案要求停止向希望在美国大学学习或参加交流项目的中国公民发放学生签证,理由是“国家安全威胁”。但接受NBC新闻采访的中国公民表示,该法案为“新的排华法案”。

一些接受媒体采访的中国留学生表示,这项法案增加了他们对美国安全的担忧,也导致他们考虑搬到别的国家。一名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对该校校报说,“我曾梦想在美国攻读化学生物学博士,这里被认为是科学创新和自由的中心。但现在,我担心这项法案会毁了我的计划,我已经在考虑英国或新加坡。”他指出,这项法案可能会为一些不那么全面的立法开辟道路,增加对中国学生的签证限制,尤其是那些学习 STEM(被认为是“敏感””学科)的学生。

他说,可能会减少的机会包括:允许 STEM 学者在毕业后申请延期 24 个月以寻求就业的 “可选实习培训”;用于暑期实习的 “课程实习培训”;甚至是校内工作。

几乎是在同时,马里兰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这六所高校收到共和党议员要求,提交中国留学生的信息。信中指出,担心大量中国学生通过美国大学的 STEM 项目接触到敏感技术,例如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

川普两任期,华人学生学者最受伤

王晓峰案和留学生危机的背后,是川普两任期一以贯之的排外逻辑。川普1.0为如今的激化埋下种子,川普2.0因制衡减少,规模也更大。

许多留学生都对川普第一任期心有余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这是有国不敢回的几年,因为担心美国签证收紧,返校受阻。他的政府增加F-1签证背景审查并引入社交媒体检查,发布第10043号公告禁止与“中国军方有联系”的学生获签证。在疫情期间,他提议驱逐仅修在线课程的学生。

川普1.0期间的“中国行动计划”更是让中国和美籍华人学者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1年12月的一份报告,该计划涉及77起案件和150多名被告,其中绝大多数为华裔,但仅四分之一的案件真正涉及间谍指控,更多案例转向“研究诚信”问题。例如,田纳西大学教授胡安明(Anming Hu)因未披露与中国大学的联系被捕,最终无罪释放;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Gang Chen)也因类似指控被调查,后被撤诉。这些案例显示,“中国行动计划”常以模糊的理由将普通学术交流污名化。

如今,川普重掌政权,共和党掌控国会,制衡减少。签证禁令从针对“军方联系”扩展到全面禁止中国学生,信息围剿覆盖更多高校。

虽然“中国行动计划”还没有正式重启,但尼克松皮博迪律师事务所(Nixon Peabody)已经注意到,联邦政府对与中国关系的审查有所增加,执法部门联系教授和高校的案例“惊人地多”。专就王晓峰一案,更多信息仍当披露,但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FBI仍旧是使用了“中国行动计划”的那一套斗争路线:先锁定华人学者,再罗织罪名。

从学术自由到生存危机

这些事件的影响远不止表面。

首先,取消中国留学生签证的提案是否可行?从现实看,这一法案需通过国会两院并获总统签署,阻力重重。美国高校高度依赖国际学生带来的经济收益,中国学生占国际学生总数超30%,若被全面禁止,大学将面临数亿美元的收入损失。更重要的是,学术界已发出警告:此举将削弱美国科技竞争力。

其次,要求大学提供中国留学生信息的举动会否被执行?目前,马里兰大学等校尚未明确回应,但美国法律允许学校以保护隐私为由拒绝配合。然而,如果国会通过强制性立法,大学可能陷入两难。学校如果不交数据,可能面临联邦拨款被削减的风险;如果交上去,又会失去学生和学者的信任。

更大的影响在于心理层面。无论是王晓峰这样的知名学者,还是默默无闻的留学生,他们都被笼罩在“疑罪从有”的阴影下。一名曾在“中国行动计划”期间被调查的华人教授回忆:“那种被监视、被怀疑的感觉,就像空气里弥漫着毒气,你无处可逃。”

在中美博弈的棋局中,华人教授和学生如卒子被推向风口。这不仅是学术自由的危机,更是川普政府在公然实施种族歧视和排外。

在学生学者背井离乡追求梦想的时候,谁都无法预知几年以后的政局,当发现美国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时,他们选择用脚投票。2023年《自然》杂志报道,自“中国行动计划”以来,美国高校的中国博士申请人数下降了15%,而英国和加拿大同期增长20%。但真正的损失不是数字,而是那个以包容和创新定义的美国梦。

作者

相关内容

2 Comments

  • I do believe all the ideas youve presented for your post They are really convincing and will certainly work Nonetheless the posts are too short for novices May just you please lengthen them a little from subsequent time Thanks for the post

  • Your writing is a true testament to your expertise and dedication to your craft. I’m continually impressed by the depth of your knowledge and the clarity of your explanations. Keep up the phenomenal wor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