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美国贸易战,中国还有以下大招

快评:1)这样支招只能让中美在脱钩得路上越走越远。2)中国对美出口量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量,相互加码中国最后肯定是输家。3)中国经济本身就面临很多问题,不应该再报复心切,继续为中国经济之船制造顶头风。4)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的李其(Lizzi C. Lee)今天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著文说,中国正确的反应不应该是报复,而是跟美国谈判;与此同时,中国可以继续扩大与世界其他经济中心的贸易关系,并加大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公共物品。最有效的反制不是以牙还牙,而是扩大内需。(Xi should pick up the phone and call Trump. Be the adult in the room. This isn’t about shouting matches or posturing to look strong—it’s about talking things through when the stakes are high. And that applies not just to Washington. It means radically repairing relationships with neighbors, the EU, and ASEAN—not with photo ops, but through real market access, transparent rules, and credible long-term commitments.)3)当然,也有一些中国学者表示出无可奈何的心态。一位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教授说,“‘奉陪到底’,言必行,行必果。中方不应再一次次跟宣,只需声明:鉴于美国政府不再遵守国际贸易关税规则,任意改变进口关税税率:中国海关将根据美国每日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关税税率变动自动调整对美国出口至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至对等水平,不再另行公布。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人家想脱钩,没办法,那就脱开试试。中国想独立自主,就来一次压力测试。虽然不可能‘小国寡民’,但试试‘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无妨,也许从此就真的相安无事,世界长久和平。但事实也有可能同普遍预期相反:明年中国出口产品提价,对美贸易顺差再创新纪录。

特朗普已经进入癫狂状态,在中国提出反制之后,威胁对华进一步加征50%的关税,如果这样,相当于将对华的实质关税提高到100%以上。他近期一系列疯狂行为已经遭到美国国内业界、市场、专业人士的广泛批评。从跨国到中小企业遭受损失,盟友和伙伴关系被破坏,全球经济秩序被颠覆,美国可能进入衰退,制造业回归本土(并创造就业)根本无望,最终则由美国消费者承担痛苦。特朗普的金融家盟友Bill Ackman日前说,特朗普的举动无异于向全世界发动“经济核战”;总统正在失去全球商界领袖的信任,而这一切都不是他们当时投票支持特朗普的原因。
确实,正如美国业界和专业人士所指,关税不是正常的经贸活动,也不是外交手段,而是战争。特朗普此举,从性质上看,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和世界开战。
在特朗普第一任时发动贸易战后,中国一直十分克制,没有大规模的反制。并不是不反制,一是顾全大局,二也是时候未到。但等到要反制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并且坚持到底。
在美国对华进一步加征50%的关税后,中国还可以对美国进行有效反制——并不需要全方位提高美国商品的税率,而是继续精准打击。笔者结合与消息人士的沟通,判断可能主要落在以下几个方面。
- 暂停芬太尼合作。特朗普第二任内对华加征关税时,声称是因为芬太尼问题,对中国加征20%关税。芬太尼问题本质是美国国内问题。目前最大的消费者是美国人,生产地是墨西哥,中国只是原产料产地之一,不应该为结果负责。实际上,在芬太尼/禁毒问题上,中国做了大量工作,但特朗普政府完全无视中国的努力,不接受中国的好意和善意,反而继续无端指责,把自己的问题全部推卸到中国身上。如今,特朗普再次威胁加征关税,已经使得芬太尼合作全无基础。中方可以暂停。
- 进一步限制美国对中国进口大豆、高粱等产品。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里,农产品是一大类。采用关税等手段限制美国农产品输出中国,一直是中国精准反制的核心手段。农产品主要在美国支持共和党的“红州”,农民/农场主也是特朗普/MAGA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特朗普在国内面临很大的政治压力。对于这一部分输华产品采取进一步反制,是非常好的精准打击做法。
- 限制美国的禽类产品输华。一段时间以来,美国闹“禽流感”危机,鸡肉和鸡蛋价格上涨。一直有业界人士呼吁限制美国对华出口禽肉类商品,这既是反制手段,也是出于食品安全的现实考虑。
- 在服务贸易领域,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特朗普政府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中国对美国输出大量制造业产品,但同时又对美国采购大量的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机制下,这就是美方体现比较优势的地方。据统计,2024年度,中国对美服务贸易出口为642.7亿美元;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为915.5亿美元,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顺差272.7亿美元。(实际上,居民和企业中购买的各种美国产品和服务,都有服务贸易的成分,只是未必完全被纳入统计)。多年来,美国推动制造业外包,将本国经济优势聚焦在设计、品牌、咨询、金融等服务领域,这是全球贸易的结果,也是美国自己的产业选择。为了反制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贸易战,中国可以在服务贸易领域对美国采取相关措施。例如,限制美国公司参与中国政府采购,或者限制中国企业与美国法律咨询公司合作等。(未来,这类咨询公司均可成为反制对象,除了法律外,还可以想到金融)。也要知道,中国一直对美国“单向开放”——在美国今天的政治环境下,美国政府机构采购中国企业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可想象。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层级政府早就在推动立法或行政方式禁止美方采购中国企业服务。
- 减少或禁止美国电影输出中国。这些年,电影市场已经发生深刻转变,得益于中国本土电影产业的崛起(制作能力、内容、文化内涵等),民众的口味发展与成熟,中国本土电影电视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哪吒2》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好莱坞电影则一路衰退,近期《白雪公主》更在美国本土遭遇惨败,原因之一是内容缺乏创新,且过度意识形态化,在美国左右均不讨喜,并遭到观众的抛弃。在中美贸易战的情况下,中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进一步限制美国电影输华。
- 调查美国企业在华的知识产权(IP)获益情况。与美方所说的中国“窃取”美国知识产权不同,中国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福特公司总裁Jim Farley近期说,“中国拥有世界其他地方尚未研发出来的知识产权”,以表扬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科技进步与领先。相反,美国在中国拥有巨大的知识产权权益,不仅得到了合法保障,而且实际上构成了垄断,通过垄断,获取超额利润。中国一直“单向开放”,从未采取任何措施(如比照欧洲经验)。有关部门可以对相关情况开展调查。
贸易战并不是简单的经济摩擦,贸易战是“不带硝烟的战争”。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上述领域,中国要么一直支持和配合美国,要么美国在中国有巨大既得利益。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一直十分克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即使中国采取措施,也是对美国政府不得已的反制。我们也不需要将其理解为“永久和长期”存在的。中国是全球贸易体系的维护者。脱钩绝不是中国的目标,但却是我们在现阶段必要的应对举措。
作者
-
真名任意,以网名 @兔主席活跃在社交平台,先后在英国和美国留学,并做过傅高义教授的研究助理,目前在一家中资企业供职。
1 Comment
以下是兔主席在今天(4月10日)发表的评论:国内有效需求的故事。 以上是针对应对美国贸易战的几条建议。
以下是兔主席在今天发表的评论:
第三部分:中国接下来的应对(除了反制措施外) 除了对美国应有的反制措施外,中国可能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打好舆论战线。贸易战就是舆论战、舆情战、信息战。巴菲特说,关税是“战争行为”;特朗普盟友、金融界大佬Bill Ackman说,特朗普关税是“经济核战”。他们说“战”的时候,是认真的,不是一种修辞。所以,贸易战不是普通的经贸往来,不是外交的一部分,而是不带硝烟的现代战争。前几天也有外媒指出,这次贸易战是在社交媒体上展开的,可谓前所未有。由此可见,舆论战线极为重要,可谓第一战场。目前美国的情况是,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在和白宫唱反调,企业大佬、特朗普的盟友、知识界都在公开拆台,舆论极度混乱,这些声音对精英有影响,也会辐射老百姓。可想而知,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下,很难合力将政策坚持下去。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在舆论阵线方面,中国要拿出“战时”的紧绷状态,各界对外要朝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个问题绝非儿戏。
2.稳股市。传统战争看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失。贸易战看经济指标。但经济指标一来滞后,二不直观,三和普通人未必有直接关系。最直接的指标是什么?现在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中美较量看成是股指PK——哪个市场跌得多,就认为哪方受到的伤害大。股市成了贸易战场的“风向标”,成了士气和信心的表现,成了舆情的一部分。股市上升或下降,都对情绪有放大和扩散作用。此外,也要看到股市下跌对实体经济是有影响的。
1)股市下跌或波动会减少资本市场的空间,影响实体企业的融资,影响投资人的退出和回报预期。这些因素最终会影响企业与产业的发展;
2)股市下跌,会对投资者的财富效应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更加不愿意消费,不利于内需;
3)很多普通人其实并不关心贸易战,觉得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但股市一旦调整,一来可能现实利益受损,二来有放大的恐慌效应,三来士气下降,甚至有战败心理。简言之,股市下跌 = 最大的负面舆情。 我们在美国已经清楚的看到。特朗普最终还是得为股市低头。 从这个角度看。“贸易战”实际上也是“金融战”,股市就是前沿“战场”。要有“战时”的紧绷状态与作战思维,不能局限于“和平时期”的市场化操作。由此,为了稳信心,稳预期,稳士气,该护盘时要果断护盘,包括资金入市、引导正面预期等。这些恰恰是举国体制的优势。
3.要表达出“谈”的意向和姿态。《人民日报》社论提到了,该谈的还要谈,不放弃谈。但民间很难接收到这个点。中美谈判可以起到稳定剂、定心丸的作用——哪怕只是谈起来。民间害怕中美就这么杠下去了。所以,对外也要释放一些正面信号,即我们也在和美方接触。 这一条,本质上也是预期管理的一部分,即对民间传达什么信号的问题。中国老百姓的心态,还是和谐社会,不希望冲突。
4.提振内需:近几年,中央反复提到要提振内需,已经把提振本土消费作为长期战略。在中美贸易战、全球贸易不平衡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是14亿人的本土市场。特朗普为什么如此霸道?因为他认为没人能够离开它的3亿人消费大市场——中国及其他国家都依赖他的市场,而为了追逐他的市场,愿意做出妥协。中国俗语:“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最终,对外减少对美国及出口市场的依赖,优化和各国的贸易结构;对内减少国内市场的“内卷化”、消化产能、转型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需要的是一条——强大的内需。眼下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需求侧问题。须知,这个问题不是新问题,而是老问题。但中国有个特点,“越压越强”,“穷则变,变则通”,“有危便有机”,“矛盾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反者道之动”,“天无绝人之路”,相信辩证法。因此,贸易战刚好是顺势解决(而非加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机遇/契机。下一步,可以把政策工具包和资源集中投放到提振内需方面,同时让资源向中低收入和弱势群体及有特定政策导向需求的领域(例如婚姻、生育)倾斜。重点是:范围要广,力度要大,速度要快。
此外,在提振内需方面,还有一个细项建议,即大力发展本土旅游业,把旅游上升到更高的经济战略层面(至少和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地位相当)具体而言,不只是提升国内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而是要把外国人吸引到中国,让他们到中国本土消费。这一能补充和带动内需,二能创造就业和税收,三能发展服务经济,四能帮助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上讲中国故事的最有效办法,是请外国人到中国来转一转)。如果把旅游设定为目标的话,就要大力发展相关的产能(且是高质量服务能力),做好配套措施,并到国际上积极宣传。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择日专门探讨。
5.与其他国家及贸易集团接触,洽谈贸易合作。美国把自己当做世界中心(“太阳”),过去还讲讲道义理念,现在也不装不演了,退回到赤裸裸的霸权,以威压、霸凌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单极”生态体系,同时试图“孤立”中国。政治的本质是什么?让自己的朋友越多越好,让对手的朋友越少越好。这时,中国必须主动“出击”,结合自己的理念和资源,构建自己的朋友圈。与美国的霸凌不同,中国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道谋发展、谋大同。不久前,中国政府与日、韩、欧盟都进行了接触,洽谈经贸合作,对民间起到了很好的预期引导作用。民众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景象。“东边不亮西边亮”,广阔天地,广泛撒网。用好我们的资源,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下一步需要主动的、广泛“出击”,美国退群,不影响其他国家继续发展全球化,一起构建美国以外的经济共同体。东盟、拉美、欧洲、南亚、中亚、中东、非洲……中国和各个国家与贸易集团应当广泛接触,拓展多元市场,并且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势、“攻势”。如能和其他贸易集团达成一个积极的结果,将对信心有重大提振作用。眼下,特朗普把矛头对准中国,有包围中国之势,使得中国在这方面的突围努力尤其重要。对这些举措必须积极宣传,让我们的民众能够看到,提振士气。
6.稳产业。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增加了企业的出海逻辑。这些年,很多出口企业为了捕捉美国市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包括美国客户的建议),把业务/供应链布局到了越南、墨西哥等国,由此“借道”美国。过程中,有的企业也发现了投资目的国的本土市场,但很大一部分需求还是指向美国。企业出海有很多好处,帮助企业国际化、提升竞争力、减少国内内卷竞争,提升国际上的市场份额、收入与利润;加强中国和投资目的国的经济联系、优化和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几乎所有国家都希望中国企业投资、产业、就业、税收,而不是出口商品)。这些国家也有地缘政治的价值——很多都是“一带一路”国家。出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然而,也要看到出海的风险。
第一,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对政策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的估计有可能不足。越南/东南亚就是一个例子。如果美国后续维持对越南的“对等关税”,就会破坏很多企业将供应链布局到这些国家所能得到的商业回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所有人都有一个在百年不遇之大变局里“交学费”的过程。
第二,企业的出海逻辑未必和国家战略完全“对齐”。换言之,企业从生产效率角度看,会认为某个地方最好,但这个地方未必是我们在地缘政治上优势或优先度最强的地方。现在,墨西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中国企业布局墨西哥,希望“借道”打入美国市场。但在最终的博弈里,墨西哥可能会向美国妥协与倾斜,同时牺牲中国企业的利益。这第二个风险和第一个风险,本质可以归为一个风险,即都是地缘政治风险。
第三个风险是产能的转移:中国企业将国内的产能带到国外,其客观结果就是把产业、就业、税收甚至技术给带出去了。当年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心化”,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发展出来的,到最后把自己的工业基础老本都给丢了,还在国内制造了严重经济、社会、政治问题。MAGA和“美国优先”、特朗普的上台,贸易战,都和“产业空心化”有关,美国再把矛盾输出给全世界。这一条历史教训我们一定要看清楚。 短期内,如果中国企业把产业带到国外,可谓“正中美国下怀”——他们要的就是把供应链从中国迁移出去。优则本土生产;次则友岸外包,反正不能在中国。而产业外移肯定会对中国经济有压力——影响就业、税收——因此不可能有利于提振内需(内需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一个目标)。
但也要看到,如果把中国看做一个“太阳”,构建所谓的“生态体系”的话,我们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产能!管理、经验、人才、技术、品牌。其他国家希望从中国得到什么?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中国“帮扶带”,帮助他们把产业也扶持起来,也就是走我们当年走过的路。产业,是我们最主要的资源禀赋。未来,我们可能必须在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和产业布局,帮助发展本地产业,而不能单纯出口中国制造商品。在优化与各国的双边贸易关系进程中,这一条至关重要。
这里就看到了一个相互存在“张力”和矛盾,需要平衡的点。一是出海投资,二是维护本土产业。现在要防止的是:在美国对中国贸易战的情况下,企业乱了阵脚,在缺乏风险预判、缺乏协调情况下带有一定盲目性、机会主义性质的出海。最坏的结果是:企业出海投资遭遇风险;国内产业转移(进而带来就业、税收及内需问题)。这是需要统筹研究的。举国体制必须发挥作用。还是那句话,当下不是和平时期,不能简单用市场角度看待问题,而要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
作为对策,要对依赖美国市场的行业企业进行全面摸底,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想法考虑。要尽可能将产业稳住。特朗普变化莫测,从理性角度讲,企业最安全的做法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等待观望。不能轻易进一步向海外转移供应链(这里不包括已经在海外构建的产业链的调整部分)。政府要了解他们的情况,引导他们的预期。
更加实际的是,给予相关产业、企业更多的帮助,助力他们度过一时的经济挑战。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不是供给侧政策(直接将资源给到企业),而是需求侧政策——要将资源给到民众,给到消费者。这样,民众有获得感,而企业则需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争取这些资源。 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的故事。
以上是针对应对美国贸易战的几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