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长赫格塞斯的硫磺岛演讲是“双重标准”吗?

 美防长赫格塞斯的硫磺岛演讲是“双重标准”吗?

在国际政治中,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同一段历史的不同方面,是否可以被以不同方式或根据需要加以诠释?

“栗林忠道将军带领他的士兵和水兵,以坚韧、决心和英勇作战。”

“几乎所有在这里英勇战斗的人都已离去,但他们神圣的记忆依然长存。”

“我们都为能够短暂见证这片战场上展现出的英勇、勇气和牺牲精神而感到自豪。”

“他们英勇的榜样激励着我们,并坚定了我们的决心。”

这些话出自美国国防部长彼得·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2月29日于日本硫磺岛举行的“硫磺岛战役80周年追悼仪式”上的讲话。其中的某些表述,尤其是“他的士兵和水兵展现出坚韧、决心和英勇”这部分,可能会让人感到意外。然而,考虑到美国在战后重塑日本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日本如今是美国在该地区(曾在战时被称为“远东”)的重要战略盟友,这样的表述或许也并不令人完全惊讶。

但如果这场演讲的地点被换成巴斯托涅(突出部战役)、诺曼底登陆纪念地,甚至欧洲的犹太人大屠杀集中营,反响是否会有所不同?国际社会,尤其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又会作何反应?

事实上,在美国官员的言论中,极少出现对纳粹德国军事行动的肯定,比如称赞德军在二战中的“坚韧、决心和英勇”。这是因为,纳粹政权不仅犯下了大屠杀等滔天罪行,还进行了侵略扩张。在战后的美国话语体系中——无论是官方记录、公众舆论,还是好莱坞电影工业——都以强烈谴责纳粹政权及其军队为主,强调盟军为战胜纳粹所进行的英勇斗争。

当谈及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时,美国,尤其是其高层决策圈的态度,似乎一直带有一种“宽容”与“模棱两可”并存的特征。日本天皇得以保留,靖国神社得以供奉甲级战犯而未受到严厉谴责,而日本军队在整个印太地区的侵略行为有时也被描述为“历史尘埃”,不应被中韩等国长期怀恨。甚至在硫磺岛——这座位于西太平洋的小岛,美国在1945年为取得胜利而付出了25,000人的伤亡代价——日军的最后抵抗如今却被赞颂为英勇和英雄主义,甚至被称为“他们神圣的记忆依然长存。”那么,这究竟是哪一段记忆?

或许,赫格塞斯原本意在缅怀硫磺岛战役中的所有参战者,包括美军和日军。他在演讲中提及了“日美两国战士”,这无疑将日军的顽强抵抗纳入了“英勇”范畴。

那么,日本的帝国主义历史究竟有什么不同?

这仅仅是在主场对东道主的礼节性尊重吗?然而,在涉及纳粹暴行等严肃议题时,却绝无此类客套和模糊处理的余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当然包括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最终胜利,美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其他盟国,包括中国,同样如此。

或者,也许更合理的解释是,美国在东亚——或者说曾被称为“远东”的地区——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历史叙述方式和地缘政治战略。这种视角,在学术界和媒体中并不罕见。实际上,日本作为东亚地缘政治的核心盟友,其战略重要性被置于优先地位,而美日之间的二战历史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归于过去。至于东亚各国之间因侵略历史遗留下的紧张关系,则往往被视为该地区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似乎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历史和文化层面却显得冷漠无感——至少,对纳粹历史与日本侵略历史在态度上的这种“精心设计”的差异,清楚地展现了一种明显的“双重标准”。

那么,这仅仅是因为它发生在亚洲,还是因为大国竞争的地缘政治需要,比如面对一个日益强大但“难以驯服”的中国?

在二战结束后,犹太群体对纳粹战犯的清算持续了数十年。西方世界始终对纳粹德国保持严厉谴责,甚至德国自身也制定了相关法律,例如《刑法》第130条和第86/86a条,以禁止极端主义言论和行为,防止重演战争时期的种族仇恨和暴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亚洲侵略战争中的罪行——与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战争罪行一样——用“英勇”或“神圣记忆”之类的词汇加以美化,无论出于何种语境,都是极其不恰当的。

归根结底,我们必须铭记,二战期间发生的事件,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远东,都是客观历史事实,而不是可以被精心包装、迎合特定立场的主观叙事。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