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瑞恩:为什么小红书在美国流行?

【尽管台湾、关税等热点议题备受媒体关注,但瑞安·M·艾伦(Ryan Allen)博士在接受中美印象采访时,更聚焦于中美民众间更具人情味的联结——比如通过教育交流和社交媒体产生的互动。无论是浏览小红书,还是参与留学项目,这类接触都能强化民间纽带。艾伦博士为有意赴华留学的美国学生提出建议,鼓励他们”成为搭建更精彩新桥梁的先行者”。他认为当前中美交流存在失衡:中国学生更倾向于学习英语、赴美留学和接触美国媒体。推动美国学生了解中国,才是建立对等关系的关键。艾伦博士还分享了关于深度求索(DeepSeek)、特朗普移民政策及”人才流失”现象的见解。
艾伦博士现任美国创价大学(Soka University of America,SUA;日本创价大学的姊妹校)教育领导与社会变革系副教授,主攻比较与国际教育领域。他的研究涵盖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科技、教育与城市发展的交集及东亚区域研究。其学术成果见诸多家刊物,最新合编著作《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国际视角与实践》(劳特利奇出版社,2021年)颇具影响。目前他主持”KIX欧亚教育播客”,访谈欧亚地区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教育工作者,探讨国家发展议题。他还是邮件新闻College Town的作者。作为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他尤其热衷推动国际流动与留学交流,担任该学会留学与国际学生特别兴趣小组负责人。在加入创价大学前,他曾任查普曼大学助理教授,并协调该校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博士项目。艾伦博士持有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比较与国际教育博士学位、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以及中俄克拉荷马大学公共关系学士学位。】
中美印象:你在一篇文章中专门写了小红书在美国用户中的流行。对于美国用户来说,小红书提供了哪些西方媒体或学术界忽视的独特视角?
瑞安·艾伦(Ryan Allen):社交媒体整体上比传统媒体,尤其是学术界,更快也更直接。传统媒体通常有“血腥即头条”(If it bleeds, it leads)这样的倾向,所以越负面的新闻越容易获得关注。至于学术界,我有很多批评,这包括学术论文(对现实的解读或呈现)往往更慢,晦涩,而且经常要收费才能阅读。
像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则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观众在小红书上不仅仅是被动观看,而是直接的互动。在 TikTok 被禁的浪潮中,美国和中国用户在平台上互相回应对方的内容,这让我感到欣慰。我一直在努力推广这种有人情味的交流。即便只是数字化的存在,这种交流依然很重要。
不过,我们也要提醒自己社交媒体往往是某种事物的“美颜版”。所以如果美国用户通过它认识中国,他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更“理想化”的版本。当然,我仍然认为这种交流是积极的。随着了解的深入,最终能形成一个对中国更全面的认知。
鉴于美国政府因TikTok 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担忧而有被禁用的担忧,美国用户因此转向了另一个中国公司拥有的社交媒体应用小红书,从这个角度来讲,您是否认为禁止 TikTok 是徒劳的?在美国使用中国社交媒体应用是否不可避免?
艾伦:对美国人而言,我们文化上本能地抗拒政府干预我们的行为——这几乎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所以当政府告诉一代人他们最爱的应用程序“有问题,必须被禁”时,这只会让他们更加倾向于使用 TikTok。
我始终支持言论自由、更多的沟通以及政府更少的干预。这可能意味着美国在一些边缘问题上会被占便宜,但总体而言,这种开放的体制长期来看会带来更好的结果。即使这是一个中国公司拥有的应用,我认为从禁令的利弊权衡来看,并不值得。这个做法会引发许多其他法律和政治层面的后果,实在不划算。
我认为美国的文化和制度在开放和自由的状态下表现最佳。这正是我们长久以来的竞争优势,也带来了我们在经济、文化、移民等领域的持续胜利。即使这一次美国在 TikTok 这场战役中失利,也不该轻易放弃我们的原则。社交媒体变化极快,新一代总会找到他们自己的平台。
其实,TikTok 的崛起本身也是某种偶然。它的崛起与 Twitter 的“蠢货们”关闭 Vine 有直接关系。然后,视频创作者需要另一个平台,而 TikTok 及时填补了这一空缺并进一步创新。但如果没有 Vine 的失败,TikTok 在美国可能也不会这么成功。我们不应该对TikTok 反应过度。
目前在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屈指可数。您能分析一下美国学生赴华留学主要有哪些障碍吗?
艾伦:过去几年去中国确实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在银行开户、外国人入住酒店方面有不少限制,但这些似乎已经有所放宽(我夏天会亲自去看看情况到底如何)。不过,作为留学生这些问题其实不太会影响到他们,因为学校会安排住宿,国际处也会帮助学生办理当地的银行账户。我认为现在去中国留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三年前相比,那时有疫情的限制、航班难订。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目前,更多是关于“认知差距”和“动力”方面的问题。
对于有意去中国留学但因当前紧张局势或不确定性而犹豫不决的美国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艾伦:在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会鼓励学生更应该去中国,把这当作一场冒险和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目前的这种局势反而意味着我们未来更需要懂中国的人。现在就出发,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将来在外交或经济领域找到你的角色。这两个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和影响力中心。尽管两国可能不像过去那样紧密联系,但两国各自仍旧很有分量。如果有中国的留学经历,你会站在未来中美之间某种新型、更有活力的“桥梁”建设的前沿。
您认为教育交流在弥合中美分歧、增进相互理解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您自己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吗?
艾伦:我坚信教育交流可以发挥桥梁作用。我认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了解不多。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结构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被真正教授。人们也很少去中国旅行。很多人对中国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家附近的中餐馆,但他们甚至不知道那可能是粤菜,和中国北方菜系有很大不同。当然,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变,但速度很慢。
相比之下,我觉得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多得多。中国学生大规模地来美国留学,他们大量消费美国的媒体内容,比如漫威电影,而且对美国文化整体上有一定认知。这是一种“非对称的关系”。
我过去曾在美国教书,并管理一个项目,帮助中国讲师来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我还组织语言交流和实地考察活动。我总是被美国当地人与我的中国学生交流后流露出的热情与欣赏所打动。今年夏天我将带一批美国社区大学的学生去中国。我很期待看到他们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真实反应。
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DeepSeek 的创始人并非在美国接受教育。您认为这对“海归”群体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人才流失风险是否会降低?
艾伦:坦白说,我认为中国早就已经开始“逆转人才流失”了。现在很多最优秀的学生会选择去北大、清华,甚至是 C9 联盟的其他高校和曾经的“985”院校。如今早已不是 2004 年了,中国在 STEM 领域的科研实力已与美国同行高校相当,有时甚至超过。我在那篇文章里自己也感到惊讶——DeepSeek 团队的很多导师其实也是在中国受训的。这些人属于上一代的精英。
“海归”仍然会有机会,只是他们回国后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我觉得这在现在其实已经是常态了。
这些在中国大学接受教育且事业有成的人是否会鼓励更多美国学生前往中国留学?
艾伦:也许会吧。我们总是可以多一些鼓励的。要想真正让更多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特别是去中国,其实需要的是一种更广泛的文化层面上的转变。这不是靠某一个因素就能促成的。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中国通过电子游戏输出软实力,特别是《黑神话:悟空》,其发布后引发了巨大轰动。我认为像这样的文化产品,再加上社交媒体平台如小红书,才是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方式——但这也仍需要时间。
特朗普政府最近在签证、移民和高校资金方面的政策,迫使国际学生重新考虑在美国留学的利弊。如果国际学生数量减少,会对美国大学造成什么影响?会有哪些损失?
艾伦:很多美国大学依赖国际学生缴纳全额学费。这种“国际学生是摇钱树”的刻板印象虽然备受批评,但美国各地的许多项目的确是这样看待他们的。国际学生的减少,对很多高校来说会是沉重的打击,会带来经费削减,也会减少本土学生的机会。
高等教育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对外输出能取得“顺差”的产业之一。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是全世界都渴望获得的。虽然这不是制造业,但作为服务产业,它对地方和州经济的贡献巨大。若打压这个领域,等于自断一臂,对谁都没有好处。
面对这些挑战,美国大学如何吸引国际学生前来就读?
艾伦:关键在于资金支持,说白了就是“钱”字。当年,中国通过孔子学院等项目,为美国学生赴华留学提供了大量资助。后来因为孔子学院遭受舆论压力,美国很多大学都关闭了相关机构,中国国内也为此更改了相关组织的名称。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削减了对赴华学生的资助,比如停掉了富布赖特奖学金等项目。如今这一领域几乎成了空白,学生自然就少了去中国留学的动机。
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最近又开始资助一些赴华的国际项目,比如我今年夏天将参加的那个。我还知道另外三个类似的行程。这种短期交流项目似乎比长期或学位型项目更受美国学生欢迎。虽然我个人觉得长期交流更有益,但我仍希望这类资助机会能够更多一些。
我也希望美国政府能意识到这些交流项目的重要性。不幸的是,从目前来看,我不觉得我们政府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为此投入资源。因此,很可能又要依赖中方来出资,而这也可能再次引起外界的争议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