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赵卫华: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以及美国因素

 专访赵卫华: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以及美国因素

【在中美关系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以及中美两国与东南亚的三角关系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东南亚国家如何处理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因美国对华商品加征关税,很多中国工厂转移到东南亚,这对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东南亚当地经济又有什么意义?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华教授。赵教授还是中越关系与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召集人。他在南海问题的研究上主张采取国际政治、历史学和国际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互动历史。这一历史事实如何影响中国当前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或者,如果你认为影响不大,你的论据是什么?

赵卫华: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很早就有着密切的经贸和人文交流,从现在有文字确切记载史料看,双方的这种交往至少从魏晋年间就已经开始。众所周知,中国在17世纪之前,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不仅是双方通过贸易互通有无的过程,也是双方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国古代与东南亚互动,与近代西方对东南亚的殖民和入侵完全不同性质两种行为,前者是双向的互动,友好交流是主流。后者是西方对东南亚单方面的殖民、侵略和压迫。

至于现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受到古代双方关系的影响,倒不如说更多是受到冷战以来两大阵营斗争或受到美国对中国打压的影响,部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出现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与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介入有关,而与历史上中国和相关国家的互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例如,当前菲律宾小马科斯政府对中国很不友好,但实际上菲律宾作为一个国家只是近代西班牙和美国殖民的产物,在历史上就没有菲律宾这个国家,更为重要的是在不久之前的杜特尔特政府与中国的关系很好,恰是在亲美的小马科斯政府上台之后,菲律宾才对中国采取了极为挑衅的政策。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加强或复杂化其与东南亚关系方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赵卫华: 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上正日益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确实有部分国家怀有疑虑,但随着该倡议不断推进和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出现,东南亚国家表现出了日益积极的态度,印度尼西亚的亚万高铁项目和中老铁路项目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成功案例的典范。特别是中老铁路项目,它使得老挝由路锁国变成了联系亚欧的交通枢纽,使得货物由万象经中国到达欧洲从海运的50余天迅速缩短到了15天,不仅吸引了来自越南、泰国和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货物竞相通过中老铁路运往欧盟,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其它国家与中国合作项目的进展,例如越南加快了中越合作的老街-河内-海防铁路的施工进展,泰国则加快了中老泰铁路泰国段的进展。

南海领土争端如何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

赵卫华: 东南亚部分国家在南海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这是个别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存在的双边争端。相关国家很早就已经通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一致决定通过谈判和协商,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的争端。南海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在遵守已经达成的共识基础上拿出诚意,保持战略耐心,通过双方的和平谈判来达成最后的解决。南海问题当然不能回避,但南海问题只是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关系的一部分。实际上,除了菲律宾外,中国与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合作,包括文莱、马来西亚等南海争端国在内,都没有受到影响。

自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以来,美国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导致许多中国工厂在越南等国家设厂。中国工厂向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转移对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赵卫华: 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的确有不少中国企业将生产链转移到了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但据我所知,这种转移并不是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的,而是在此前就已经发生了,只不过特朗普政府的增加关税的政策加快了这一进程。企业将生产链向外转移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日韩等国也是如此。这种产业转移对于促进越南和老挝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越老等国的反应总体上是非常积极的。我在2024年7月曾经与部分中国投资者参观过越南的北江工业园区,当地越南工业园区的越南管理官员非常欢迎来自中国和其它外国的投资者进驻工业园区。

中国工厂向东南亚的转移在多大程度上重塑了全球供应链?这可能会如何影响该地区与美国的关系?

赵卫华: 当前中国企业将生产链向东南亚等国的转移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经济发展规律在发生作用,随着中国发展,其用工本在逐渐上升,而东南亚各国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中国企业,特别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必然就要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各国。但是,造成中国企业生产向东南亚转移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美国和西方出于维护其霸权地位需要对中国的打压和制裁,同样的产品,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和其西方盟国相比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关税税率高出很多,这使得在正常情况下尚不会外迁的企业也不得不迁移到了东南亚。这些外迁的企业包括中国本地企业和在华投资的西方企业。

我个人认为,在短期内,这种企业生产的外迁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如果中国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机会,美国与西方对中国的打压有可能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重塑地缘经济版图。

中国企业之所以外迁,主要是生产成本和出口环境,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化浪潮的深入发展,中国在人工智能、自动化、数字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原有依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将逐步过渡到自动化批量生产,很多中国外迁的生产领域将在更高的技术标准上在本土实现升级转型式的恢复,美国企图使中国国内生产空心化的企图难以达到。但是,美国在现阶段对中国的打压无疑有利于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届时,国际社会各领域的生产链将变得更加均衡分布,任何一个单一国家企图主导全部的生产链都是不可能的。

美中之间正处于激烈的地缘政治竞争之中。这种美中动态如何影响东南亚国家的外交战略和阵营选择?

赵卫华: 从东南亚总体而言,东盟希望在中美之间维持中立,利用中美竞争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从东南亚各国的不同国家而言,其对中美两国的态度和运用的策略显然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菲律宾更加亲美,企图借助美国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则更倾向于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则更倾向于中间立场。我认为,就中国而言,中国愿意与任何东南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也能接受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和平衡;而美国则是希望东南亚各国都能与其站在一起遏制中国。特朗普再次上台之后,随着其美国向中国的地缘攻势日益激烈,东南亚各国保持中立的空间将日益缩小,特别是对于部分小国尤为如此。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