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竞争其实是老猫和瘦狗之间的嬉戏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国际经济》(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点击这里查看这一刊物的网站)2024年秋季刊(2025年3月出版),英文标题为“An Old, Sick Cat and a Skinny Dog”。作者授权本站转发。
几十年来,盛行的说法是中国的经济必然会超过美国。高盛、经济学人智库分别在2011年、2015年预测中国将在2026年实现这一目标,并在2023年将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时间修改为2035年、2039年。中国官方经济学家则更大胆,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到2030年将是美国的两倍,到2049年将是美国的三倍。受这些预测的鼓舞,中国政府做出了“东升西降”的战略误判。
但在1月13日,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乔·拜登在最后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表示,中国在经济上永远不会超过美国。拜登的新说法与我在2016年告诉《纽约时报》的结论一致,该结论是我在2007年版和2013年版的《大国空巢》一书中从人口视角得出的。2020年11月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后,布鲁金斯学会于同月出版《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对拜登政府的建议》一书,奥巴马总统的首席亚洲事务顾问杰弗里·贝德(Jeffrey Bader)在前言中唯一引用的参考文章就是我的文章。
儿童是经济的驱动力,劳动力是经济的支柱,而老龄化则是经济的拖累。老龄化会阻碍生产、减少消费、扼杀创新、打击民众士气,从而削弱经济活力。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是否重要,答案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语言不同。德国正在用德语作答,法国在用法语回作答,而日本已经用日语完成了答卷。
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轨迹
得益于快速增长的劳动力和年轻的人口结构,日本的人均GDP从1960年相当于美国的17%上升到1995年的154%,同期其GDP规模从相当于美国的9%飙升到73%。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济必然超过美国成为主流论调。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的《日本第一》和日本著名极端民族主义政治家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等书热销,在日本掀起了民粹主义的热潮,在美国引发了战略焦虑。而日本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洛克菲勒中心等美国公司和标志性建筑,更是加剧了美国的战略焦虑。美国人对日本经济威胁的担忧是苏联军事威胁的三倍,甚至认为日美冲突乃至战争不可避免。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初,这种担忧烟消云散,因为日本的“威胁性”的经济因老龄化而陷入停滞。
从1992年起,日本的20—64岁劳动力与64岁以上老人之比开始低于美国,中位年龄和平均年龄分别比美国高出5岁和3岁。此前一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占比开始超过美国。日本的15—5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在1995年开始负增长,而美国的黄金年龄劳动力在本世纪内仍将保持增长。结果,日本的GDP增速从1992年起一直低于美国。2024年,日本的GDP规模已降至仅为美国的14%,人均GDP降至美国的38%。世界500强中日本企业的数量从1995年的149家下降到2024年的40家。
韩国的发展轨迹与日本类似。2016 年,韩国的黄金年龄劳动力开始减少。2019 年,韩国的中位年龄和平均年龄分别比美国高出 5 岁和 3 岁。2021 年,韩国的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开始超过美国。2026年,韩国的劳动力与老人之比将开始低于美国。因此,自2021年以来,韩国的GDP增长率开始低于美国,其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比例从1960年的5%飙升至2018年的56%,但在2024年降至42%,并可能将降至25%以下。
比日本更糟
中国的发展模式与日本、韩国相似。中国的生育率在1991年开始低于美国,在2000年开始低于日本,今后将难以稳定在0.8。其结果是,中国的黄金年龄劳动力在2012年开始负增长,其GDP也结束了30年的两位数的增长,增长率从2011年的9.6%下降到2024年的5%。在达到顶峰30年后,日本的黄金年龄劳动力减少了19%,而中国的劳动力将减少31%。中国总人口从2018年开始负增长,只比日本晚了8年。到2100年,日本的人口还有其峰值的六成,而中国的人口将只有峰值的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将失去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生产者和税基。
198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为22岁,美国为30岁,印度为20岁。到2027年,中国的中位年龄将是45岁,比美国高5岁(中国的平均年龄将比美国高3岁),印度将是31岁。到2050年,中国将达到59岁,美国43岁,印度只有39岁,比中国年轻整整一代人。中国的老人占比、劳动力/老人之比将分别在2031年、2034年开始比美国的差。中国的GDP增长率可能在2029-2035年开始低于美国,人均GDP难以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如果美国的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地位被取代,它将是被印度取代,而不是被中国取代。
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透支。例如,2015年至2024年,中国的经济年均增长5.7%;但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比日本更大的房地产泡沫,以及超前的、过度建设的基础设施,中国的增长率会是什么样子?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基础设施进入维修和折旧阶段,中国开始品尝到偿还透支的痛苦。
中国经济现在看起来比日本更“日本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消费疲软导致中国陷入了更严重的通货紧缩。中国家庭消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8%,而日本则为 56%。这是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消费者数量和人均消费能力。独生子女政策和选择性堕胎减少了两个超级消费群体:儿童和年轻女性,降低了家庭的刚需,从而使家庭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例从 1983 年的 62% 降至目前的 44%,远低于 60%-70% 的国际平均水平。
中国正在大力投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以抵消老龄化对经济的拖累。但这些努力作用有限,因为持续的创新依赖于年轻的智力。此外,机器人不会消费(或者很弱),而消费是任何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如果全球制造业真的即将进入AI驱动的时代,市场将拥有最终话语权,而中国内需不足的弱点将日益凸显。
总之,老龄化、劳动力萎缩、过去的透支、消费疲软等因素正在削弱中国经济的动力,中国的经济前景将比日本的更加暗淡。
美国也面临老龄化危机
美国的生育率已从2007年的2.12下降到2023年的1.62,并有可能沿着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的老路继续下降,这三国在文化上与美国接近,2023年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26、1.44和1.50。
1970年,美国有5.4名20-64岁的工人供养1名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但这一比例降至2010年 4.7,2025年的3.2,到2050年将仅为2.4。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比从 1970 年的 10% 增加到 2025 年的 18%,2050 年将增加到 23%。老龄化减缓经济发展,增加医疗开销和社保支出,从而增加政府债务,挤压国防和科研支出。
许多人寄希望于增加移民来解决人口危机,但这不会很成功。比如,尽管加拿大的移民比例高于美国,但由于其生育率比美国低,因此人口老龄化程度比美国高,经济活力也比美国的弱。随着老龄化导致经济下行,美国将发现自己无力承担移民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瘦狗与老猫
秦始皇(公元前221-210年在位)统一中国后,认为儒生是对其政权的最大威胁,因此焚书坑儒。然而,“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朝政权只维持了15年,推翻秦朝的刘邦和项羽并非儒生,而是不读书的。同样,中国和美国现在将对方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事实上,导致两国衰落的将是生育率低和老龄化,而非彼此。
曾几何时,美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主导全球秩序;但现在,美国即使与其盟国合作,在应对乌克兰和加沙等危机时已经力不从心了。而美国的盟国却面临着比美国更严重的老龄化危机。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日本和韩国作为整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从1995年的54%下降到2024年的30%,还将继续下降。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意愿和能力都将下降,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危险。
虽然中国的衰落不可避免,但将是渐进的。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仍将是世界第二或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无力构建一个由其主持的世界新秩序,但中国的合作对于美国维护全球稳定至关重要。
鉴于两国面临的人口挑战,它们需要战略收缩与合作,以维护全球秩序,应对人口危机。目前一些人所设想的中国雄狮与美国猛虎之间的恶斗,最终将演变为一只年老的病猫和一条皮包骨头的瘦狗之间的嬉戏。

作者
-
易富贤,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报业辛迪加》专栏作者,博鳌亚洲论坛、路透社Next峰会的嘉宾。率先掀起停止中国计划生育的思潮和运动。其《大国空巢》从2007年的禁书到新华网2013年3月“十大好书”之一、“2013年度中国100本风云图书”榜首。在北大、清华、哈佛、芝加哥大学等地演讲上百场,接受上百家媒体采访(美国三大报四十多次)。其报告入选《改革40年:经济学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