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智:全球化的未来取决于中国的战略选择

作者:余智  来源:联合早报

【本文2020年5月8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
     今年三月以来,随着新冠疫情肆虐欧美,以及西方国家与中国围绕疫情发生的争端和越来越明显的中西“脱钩”倾向,关于疫情如何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及全球化未来走向的讨论,在政策界与学术界不绝于耳。
""

笔者在其它有关评论文章中,专门讨论过疫情可能导致短期内中西方局部“脱钩”的可能性与有限性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判断:从中长期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决定全球化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中国未来也会做出正确选择,促使全球化进程重回正常轨道。

一、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决定全球化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

从中长期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将会如何发展?全球化的未来命运如何?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势进行预测,本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是由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太多,既有客观、外部因素,也有主观、内部因素。

笔者认为:决定中国是否能继续融入全球化的关键与核心因素,不是中国的客观外部因素 –外部世界有意愿接纳中国、并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并承担更大领导责任的方式有一定期待,而是中国的主观内部因素,即中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以何种方式融入国际社会并承担更大领导责任。

笔者同时认为:中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不仅将直接决定中国是否继续融入全球化,也将决定全球化的未来。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的潜质,以及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是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与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存在巨大体制差异的唯一经济体,因而其选择将直接决定未来世界的基本格局。

之所以说外部世界有意愿接纳中国,是因为过去七十年特别是最近四十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外部世界的接纳,也是伴随着期待的。不同国家,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承担更大领导责任的方式,肯定有着不同的期待。国际主流社会的期待,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经济运行方式更加市场化,二是社会管治方式更加开放化,三是对外交往更多地奉行国际主流价值观。

上述第三个方面(外交),实际上是前两个方面(内政)的延伸。不少人认为,一国的内政与外交,应该严格分开。但实际上,一国内政与外交是密不可分的:外交既是内政的延伸,也会反过来影响内政。这既是政治学理论的基本常识,也是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

国际主流社会的这些期待,在1970年代末中美建交时,虽然没有明显表露出来,但与中国当时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与邓小平当时对美国与日本的划时代访问,是不谋而合的。1990年代末与200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则公开表达了这些期待。

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主流社会的意愿、期待与中国自身的意愿、选择相互磨合的进程。两方面磨合得越好,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整体关系就越融洽,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就越顺畅。反之亦然。

中国现在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之后,中国官民双方对于国际主流社会的期待、过去四十年成就的核心来源、下一步该怎么走,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认知?

如果中国认为国际主流社会的期待是正确的,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成绩是积极借鉴国际主流社会通行做法、改革自己的原有弊端带来的,那么下一步的路径选择,就是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实现自己的繁荣与富强,并按照国际主流社会期待的方式,承担更大的国际领导责任。

相反地,如果中国认为国际主流社会的期待本身就是不正确的,甚至国际主流社会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都是不合理的,自己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成绩来自于自己有别于国际主流的一些特殊做法、并巧妙地利用了外部资源,那么下一步的路径选择就是坚持自己的特殊做法,甚至利用过去四十年逐步积累的实力,将自己的特殊做法推广到外部世界,挑战并改变自己认为不合理的现有国际秩序,争取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承担更大的国际领导责任。

以上两种不同的认知与路径选择,在中国官方与民间,都有广泛的基础。哪一种认知、哪一种路径选择,是方向正确并现实可行的,会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更加融洽,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并承担更大的领导责任,会更加有利于中国自身与全世界呢?

过去两年的中国外交与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已经为国人提出了这个严肃的问题。而此次的新冠疫情,只不过是再次将这个问题,以更加紧迫的方式,提到了国人面前。中国怎么走?全球化何去何从?不是取决于世界,而是取决于中国。球,在中国这一方。

二、 未来全球化进程一定会重回正常轨道

笔者希望并相信,从中长期看,中国会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克服近期的中西方局部“脱钩”倾向,促使中国重新融入全球化进程,推动全球化重回原来的正常轨道。这一判断的基本依据,既在于全球化自身的内在合理性,更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发展方向的不可逆性,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邓小平先生推动的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众生活水平的飞跃式提高,也解放了中国社会的思想,促进了社会认识水平的提升。四十年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带来的中国发展进步的大方向、大趋势,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最近几年来,尽管阻碍这种发展大势的内外部因素不少,但推动这种大势、制约各种阻碍因素的内部、外部力量依然非常强大,一定会共同推动中国最终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国的战略选择发生偏差,一定会带来经济的恶化与社会的不稳定,而政府不能承受这种情况的无限发展,必须、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调节,使发展大势回到正确轨道。

典型例证至少包括以下两个:一是前几年某些方面的发展变化,导致民营经济发展困难,影响整体经济运行,最终导致国家领导层分别在2018年与2019年底,重申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并密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二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外部环境与经济发展,因而中美谈判虽然历经波折,但最后还是以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而暂时止损。

总之,从中长期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发生根本动摇,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根本逆转。这一过程可能会因一时的因素而受到阻碍,但终究会雨过天晴,回到正确的轨道。

美国华裔学者文贯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达了一种担忧:如果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持续恶化,会错过现代化的窗口期,这是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导致的产业链迁出,之后就很难再回来。这一担忧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也不必过于担心:每个阶段各国发展的比较优势都不相同,到时中国一定会发现自己新的比较优势,找到自己在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中的新的合适位置。

但这并非是说,中国不必在意短期内被排斥于世界主流体系之外。任何不必要的成本都是应该避免的。中国如果能通过正确的战略选择,始终保持在世界主流体系之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何乐而不为呢?为何偏偏要选择走弯路呢?“创造”本不应有的困难,再来加以“克服”,不是智者所为。

最后,读者可能会问,笔者所说的“中长期”到底是指多长时间?对此,笔者无法准确回答。但粗略判断,中国近期内与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不会超过15年。当然,笔者希望这一时间越短越好,希望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全球化进程尽快回复到正常轨道,以缩短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阵痛。

来源时间:2020/5/12   发布时间:2020/5/8

旧文章ID:2164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