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在推动美中第二次“脱钩”

【编者按: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要积极寻求取消中国学生签证后,引起了两国学界的极大担忧。《纽约时报》记者黄安伟 (Edward Wong)5月30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特朗普正在推动美中第二次“脱钩”》。这篇文章写道,脱钩的最严重后果可能是相互理解的缺失,这是断绝关系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在历史上,这有时是武装冲突的前奏。我们把这篇文章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内,美国政府正推动一场力度更大的美中“脱钩”运动,意图切断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长期联系。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近期采取了一系列激进行动,包括限制关键技术出口、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加强对中国留学生的审查等,标志着一场系统性的战略调整正在加速。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将撤销大批中国学生的签证,特别是那些在“关键领域”学习或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的学生。尽管政府并未明确说明哪些领域属于“关键”,或如何判断学生的政治联系,但这一表态已在学术界引发强烈反响。卫斯理安大学校长罗斯批评说,这种做法削弱了美中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并质疑限制中国学生的合理性。他指出,中国学生渴望了解美国文化、接受美式教育,而美国却主动削弱这种吸引力,“这很奇怪”。
文章援引多位专家观点,指出脱钩举措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后果,包括推高美国的通胀、损害科研生态系统,并可能迫使中国学生和学者转向欧洲或亚洲其他国家,甚至激励中国自身加快教育体系和科技实力的发展。
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中国项目主任多西表示,真正的脱钩不只是关税和签证问题,还需要更系统性的出口管制和供应链重组。他指出,特朗普政府的策略若不联合盟友,很难在产业转移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他强调,脱钩的可行路径应该类似欧盟所倡导的“去风险”政策,而不是全面对抗。
在教育与文化交流方面,文章提到,美国在华的一些教育项目仍在维持运作,包括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和苏世民学者项目等。但在两国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这些项目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中国方面虽曾提出在五年内接纳5万名美国学生的目标,但现实却是,美方赴华学生人数已从疫情前的1.1万人骤降至去年的800人。
在经贸方面,文章指出,特朗普今年4月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45%的高额关税,尽管此后双方达成短暂休战,关税仍维持在30%的高位。与此同时,中国也采取反制措施,包括禁止部分关键矿产和磁铁出口,对美国制造业构成冲击。
罗斯校长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能与中国学生谈美国的文化、自由和科研,以及听取他们对美国和自己国家的看法,丰富了许多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人生。”
这篇文章最后警告,脱钩的最大代价或许不是经济损失,而是两国间相互理解的断裂。这是断绝关系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在历史上,这有时是武装冲突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