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鹏:美国政治的两极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作者:张涓,夏舒(Shannon Tiezzi) 来源:中美印象
编者按:中美印象(大国策智库)和外交学人网站近日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进行了专访。王鹏先生就台湾选举,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政策,以及美国政治两极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解读。
在中美关系的未来方面,华盛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将是长期的意识形态竞争。您怎么看待这对关系的未来?
王鹏:长期和旷日以久都是最近常见的形容词。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未来对抗性增强。意识形态之争,可能表现为发展模式、治理模式之争。
2020年1月的台湾大选之后,您对两岸关系有何看法?如果国民党的韩国瑜获胜,我们会看到两岸关系迅速改善吗?蔡英文连任又会怎么样?
王鹏:我持有“审慎悲观”立场。韩国瑜、国民党都既无法改变当前岛内政治生态的右倾,也更无法阻遏作为海峡问题大背景的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紧张,或曰长期性的较高强度竞争关系。
习近平主席当政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改变?
王鹏:第一,更加自信–当然,美国不少学者用“强势”来形容。
第二,在意识形态上更突出党的作用。参阅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有关“党管外交”的论述。之前其实也是这样,但不如现在强调。
第三,对国家利益,尤其是主权、领土、领海权益,加强扞卫。维权逐渐高于维稳。
第四,四个自信也体现到外交事务上。值得注意的是,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在2017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宪法。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之前的“三个信任”有了更全面的自我认识(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种对文化的强调体现在各种形式上,包括孔子学院(尽管目前受到西方政府的质疑),传统文化(例如,官方支持的复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越来越受重视的文化自信如何在战略上影响中国外交还有待观察。
最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谈判有了主要进展。中国决定加入该协议的主要考量是什么?
王鹏:第一,整合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从经贸到全方位。
第二,借助东盟的中心优势为平台,整合中国与日韩印澳新五国的关系。
第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如果建成,客观上可以对冲美国针对中国的印太战略,至少经济上能起到一定作用。正在写一篇文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作为印太诸国对冲经济不确定性的集体安全机制》将详谈。
您如何看待特朗普的“美国第一”的外交政策?这个政策对美国和世界政治的影响是什么?
王鹏:“美国优先”对美国国家利益有利有弊。利在于,使美国拜托无休无止的海外干预行动 过大的国际责任,能够(至少在思想意识上)集中精力于国内事务,发展生产力,解决就业问题等。弊在于,这一原则在特朗普治下被推向极端,很多对美国利大于弊的国际责任(譬如对关键盟友承担的安全责任,区域合作组织中承担的经济治理责任,联合国框架中的经济与道义责任等)都被抛下,极大地伤害了美国的软实力和国际战略信誉,得不偿失。
美国国内的政治日益两极化,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呢?
王鹏: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化”加剧趋势,使得美国当前以及未来的政府,无论来自哪个党派,可能都难以拿出、推行、维持一个稳定、平和的对华政策,而是更容易走极端。这是因为,日益极化的国内政治生态导致执政集团(包括总统竞选人等)在越来越难以弥合国内政治红狗、无法有效调和分歧的情态下,将被迫适应这种“极化”趋势(甚或利用之,譬如特朗普本人的做法),投靠某一种他判断可能占上风的、有利于维护其国内权威的派系及其主张–而这也就难以避免地会导致其诸多治国理政的方略(包括对华外交政策)走向偏激。因为他不再需要也不再可能从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去考量,而更多地表现为顺从、利用越来越偏执的民意与愈加保守的利益集团的支持。
来源时间:2019/12/17 发布时间:2019/12/11
旧文章ID: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