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中美关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图书
作者:陈斌 来源:中美印象
推荐者/撰文 陈斌
《基辛格论基辛格:对外交、大战略与领导力的反思》
我认为2019年度中美关系领域最值得推荐的就是这本书。
基辛格可谓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美国外交家,是中国政府常年的座上宾,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不是没有由来的,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一事,时任尼克松政府国务卿的基辛格是历史的主要推手之一。要了解中美关系现状及往何处去,就有必要了解中美关系从何处来;而要了解中美关系从何处来,就有必要看看历史当事人在当时的想法与做法;而要了解历史当事人在当时的想法与做法,这本书的价值就凸显了。
本书的作者温斯顿•洛德,系美国职业外交官,曾当过美国驻华大使(1985-1989)及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1993-1997)。对于外交,对于中美关系,他是行内人,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参与者,所以他是有资格与履历写这本书的。19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解冻的种种历史秘辛,洛德是美方少数的在场者,他当时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担任基辛格的特别助理。在1972年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见中,洛德是美方三名成员之一,其他两名是尼克松和基辛格,美方没有第四人了,所以本书的史料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知道,哪怕掌握着同样的史料,不同的人由于视角与方法论、理念与价值观的不同,依据同样的史料得出的大拼图可能也未必完全一致。但显然,如果研究者没有掌握各个来源的全面材料,想要得到正确的拼图就难上加难了。在沈志华从俄罗斯购买、翻译了大量解密的档案之后,有关中苏关系与朝鲜战争的不少历史被重写、一些结论被修正,让整个拼图显得更可靠了。这就是史料的价值。
本书作者作为历史当事人,掌握了中美关系破冰过程的第一手见闻,对另一个历史当事人基辛格进行了大量访问,向我们呈现大历史的各个细节、各个切面,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很是让人震撼。对于我们了解美国最高层的想法与决策过程,也有着不容低估的史料价值。对于想要理解基辛格外交理念与风格的读者,本书也是极好的一本参考书。本书大量采用问答体,即作者问、基辛格答,将这段历史以类似于新闻专访体的形式呈现,将尼克松、基辛格行为与决策背后的权衡、考量与心理过程以可信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一种新鲜的尝试。
作者认为,对待中美关系,基辛格采纳的基本理念是均势(Balance of Power)。均势或势力均衡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一种视角、一种策略。我本人的硕士论文谈论的就是均势的理论与运用。我们知道,在物理学上,力是一个矢量,有大小、有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点上,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我们就说所有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国际政治上,国家的外交行为可以类比于力,力的方向就是国家利益或国家目标,力的大小就是国家实力,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角力,最终亦会形成一个合力。
均势策略适用的情形是,当一强一弱的两个国家或两股势力彼此针锋相对时,好比两个力的方向相反,这时使用均势策略的国家,选择站到力量较弱的那个国家或那股势力一边,从而让势力达到均衡。简单说,就是扶弱抑强,谁弱就帮谁,谁强就打谁,决不让一家坐大。19世纪及以前,英国在欧洲采取的就是均势策略。中国中原王朝对付草原部落政权,也会常常采取联弱制强的均势策略。
中苏关系持续恶化,1969年3月发生了珍宝岛事件。在尼克松与基辛格看来,在冲突中,中国是弱势、被动的一方,苏联是强势、主动、实施侵略的一方。美国当然应该支持中国,以免中国成为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是美方与中国走近、接触的动机。美方推断,当时把苏联视为头号威胁、处在孤立状态的中国也应该有跟美国改善关系的动机,这种推断后来被证明是对的。目标确定,就有一个通过何种手段达到目标的问题。
是的,中美关系要解冻,有一个接触与安排谈判的问题。在书中,基辛格详细描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想尽办法与中国接触的。
首先是法国渠道,法国与中美两国都有外交关系,看起来是一个理想的中继国。基辛格在本书中说1969年4月,在戴高乐葬礼上,尼克松要求基辛格找机会跟中国大使私下沟通,但基辛格一直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这里,基辛格有一个小小的记忆错误。1969年4月对应的事件应是戴高乐辞去法国总统,戴高乐去世的时间是一年半后的1970年11月。这里强调一点:口述历史有可能因为当事人的记忆偏差或混淆而发生某些错误。所以,做口述历史的不能一记了之,应该就重要的史实进行核实,或查阅当时的档案或文献,或向在场或熟悉的第三方进行交叉验证,或发现问题后向当事人进行质询与求证,这样才能保证可靠性。
其次是波兰渠道。法国渠道不通,美方进而转向波兰渠道。尼克松与基辛格指示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公开活动中直接去跟中国驻波兰大使接近,传达美方想与中方对话的意思。开始美国大使没有当回事,在被叫到华盛顿耳提面命之后,终于重视了。随后,在南斯拉夫大使馆举办的一个时装秀上,美国大使就就此这般做了,因为中国大使从来没有接到国内对这方面的任何训令,哧溜一下跑掉了,然后也没有了下文。有些好笑。
在中国方面,也有一个插曲。1970年10月1日,中方邀请了《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且毛泽东特意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交谈,他们友好交谈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这是毛泽东向尼克松发出的一个信号。可惜,直来直去的美国人不能理解东方式的委婉曲折,没有读出个中深意,美国仍然在苦苦寻找接触中国的渠道。
最终,美国使用了巴基斯坦渠道,美方请巴基斯坦总统转告中国,自己想跟中访谈。以巴基斯坦为中继,这一条线路最终被有效建立了。美国与中国的沟通方式非常类似于一个小男孩在上课时通过前后桌的同学向一个小女孩传纸条,而且确实传的就是纸条,只不过美方是把文字用打印机打印在没有水印的纸张上,中方是手写文字,每方每次都是四五句话,一个来回需要一个星期时间,够缓慢的,没有热线就是麻烦。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前期准备,他乘坐的就是巴基斯塔航空的飞机。随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式解冻。几年后,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无疑中美关系改善是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看一下: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隔一日,12月18日,历史性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后,邓小平访问美国。所以,美国及中美关系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而这一切,都可以回溯尼克松、基辛格的中国破冰之旅。可以说,基辛格最重大的外交遗产,就在于亲手推动了中美关系解冻。
当然,这书其他方面的看点也颇多。如作者对基辛格谈判风格的描述与解析。基辛格认为,他所接触的谈判国家可以分为四类:自信的国家,有辉煌的历史,就比较注重长期利益、目光比较长远;偏执的国家,容易遭到外国入侵的,像商人一样讨价还价;革命的国家,对妥协特别敏感,把谈判当成武器一样舞弄;警觉的国家,被敌意包围着,抠弄文字的狂热程度堪比犹太拉比对待经典《塔木德》。显然,这个划分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行文至此,再次重申,了解中美关系从哪里去,对于理解中美关系现状及往哪里去,是有重要启示的,甚至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充分的。
具体到基辛格,我们不能假定他的外交理念与风格仍然完全适用于当今的世界、当今的中美关系。显然,关于世界格局、关于中美关系,一些重大约束条件已经变了,例如中美共同的敌人苏联已经灰飞烟灭。至于他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哪些还适用、那些已不再适用于当年的世界与当今的中美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与讨论。
最后,必须说明,美国政府从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因此不能假定基辛格本人对现在的川普政府有多大的影响力。基辛格已经脱离美国外交第一线四十多年了,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力当是与日俱减的。基于东方经验的想象,认为外交元老越老越吃香,则是对美国国情与体制昧于了解。如果基辛格与当下的美国国务卿庞培奥放在一起,哪一个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力更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他们两人同时来华,应该更重视哪一个也是不言而喻的。言尽于此。
希望大家好好享受这一本书。
(作者系国际政治学者、媒体人)
来源时间:2019/12/5 发布时间:2019/12/5
旧文章ID:20157